近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乐敏研究员团队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旗舰期刊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中科院一区,IF5: 33.3】发表题为 《The Sex Hormones–Gut Microbiome Axis: Mechanistic Drivers of Sex-Disparate Bacterial Infection Outcomes and Precision Clinical Interventions》的综述论文(DOl:10.1128/cmr.00236-25)。研究团队从跨学科视角出发,系统性阐述了“性激素–肠道微生物组轴”对 H. pylori、Salmonella、Listeria、C. difficile、EHEC、Vibrio 等多类重要病原体中反复观测到的性别差异现象给出了机制层面的解释,弥补了微生物感染病学领域长期缺失的关键理论空白。

近年来,性别因素在免疫反应与细菌感染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受到国际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性别与健康相关政策中指出,性别差异已成为影响疾病易感性、免疫反应模式及公共卫生策略制定的重要变量。大量研究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不仅普遍存在于多种生理与生物学过程中(Nat Neurosci 2021; Nat Med 2023),还涉及疼痛感知(Science 2025)、自身免疫性疾病(Cell 2024)、免疫应答(Nature 2024)以及行为模式(Science 2024)等多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临床与人群队列研究也显示,性别差异深刻影响人体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和疾病进程(Lancet Infect Dis 2022;The Lancet 2024)。然而,在长期的感染病研究中,这些差异常被简单视为“背景因素”,其系统性机制始终缺乏清晰阐释。

该综述重点讨论了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以及典型微生物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如何通过调控关键通路,影响病原体毒力、宿主免疫状态和黏膜屏障稳态。

该综述依托课题组近期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 的沙门菌感染研究成果(doi: 10.1038/s41591-025-03644-4),整合了流行病学证据、动物模型机制研究及早期临床观察,指出现阶段人类研究和分子机制层面仍存在显著知识缺口,并提出未来研究应结合 AI、CRISPR 微生物组编辑以及性别特异 FMT 等研究方向,以推动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的精准医学发展。

本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57335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60420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Z24C180002 和 LR19C180001)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科研基金等支持。国科大杭高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博士后汤俐、谢佩璐和王浩为共同第一作者,乐敏为通讯作者。本研究也得到了赵国屏院士等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