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学院介绍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智能学院”)成立于 2021年4月2日,由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共建,此外还与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和之江实验室紧密合作,专注于人工智能、智能芯片、智能软件及智能系统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组织架构
教授工作室
黄伟庆教授工作室
面向信息安全保密领域,开展微弱异常信号识别、无源感知、网络安全、大数据安全、云安全、多模态智能、智能优化与决策、人工智能及医疗数据处理、保密管理与数据治理方面的研究,欢迎计算机、通信、数学、声学、无线电等专业的同学报名。
陈弘达教授工作室
以“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并重”为定位,立足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跨学科合作,为算力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提供高效、可靠、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杜一教授工作室
聚焦大数据特别是科学大数据的知识抽取、语义融合、可信存证、分析挖掘等关键技术,发展科学数据资源治理体系与大数据体系化服务能力;
突破多学科、多模态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中核心技术问题,形成大数据智能分析引擎,服务科学智能的关键需求;
集约化建设科学数据中心,实现科学数据的安全存储、要素流通,产权交易、共享应用。
李彦彪教授工作室
面向AI4S新科研范式,建设国家科教基础设施杭州节点,构建开放融合的科学智能基础设施,研发高效通用的科学智能基础算法,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韩银和教授工作室
重点部署芯粒集成芯片、天基计算、存算一体等基础领域的理论探索,同时开展星载智能计算机、工业智能计算机、星上智能分析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应用研究,研制了64芯粒处理器芯片、“大度”机器人专用芯片和“极光”系列大算力星载智能计算机。
郑婉华教授工作室
工作室聚焦人工微结构材料和半导体光电子器件技术研究领域,致力于实现半导体光电芯片的全链条自主可控能力。
GU JIANJUN教授工作室
仿人机器人:拟在机器人构型、动态平衡控制策略、基础件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
人-机器人智能融合技术: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具体包括使用者的意图获取、情感计算、人-机器人的分工决策与人机交互系统的信息反馈等技术;
手术及服务机器人:拟围绕手术及服务机器人精准操作理论、设计与控制技术、高精度导航、医疗影像等方向开展研究;
多模态人机情感交互:融合文本、视觉、语音等多模态信息,突破以往单一模态信息处理的局限,构建多模态情感识别大模型,实现跨模态统一表征,进而完成分析、识别、推理、设计、创作、预测等功能;
大模型与复杂智能体团队:聚焦多模态智能技术创新,研发具备记忆与推理能力的智能体赋能数字化生产全流程,突破跨语言数字人生成技术及情感化动画制作,基于RAG架构优化智能客服交互效率,并探索多智能体协同框架在具身智能中的应用落地。
张健教授工作室
软件分析和测试;智能系统的分析和测试;自动推理与约束求解。
科研基地
大模型复杂智能体实验室(筹)
致力于基于大模型的复杂智能体研究,希望通过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去规划、执行、评估自动化流程,具体打造复杂智能体去构建数据开发、视频创作等角色阶段分工多样的数字化生产流水线。
共建单位介绍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计算所)作为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和首枚通用CPU芯片。计算所坚持“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三性原则,坚持新时期办院方针,以“跻身国际前沿,关注国计民生,引领中国信息产业”为己任,落实“创新、求实”的理念,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学术机构。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是一所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拥有以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龙头的基础前沿研究、软件高技术研究和软件应用研究三大科研体系,集中了以四位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一批高学术造诣的科学家和高素质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培养点,曾获得计算机领域第1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成立于1995年3月,是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开发、建设、运行和服务保障机构,信息化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基地。中心是中国互联网诞生地,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心接入Internet,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名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