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转自中国科学报】江桂斌委员:新能源发展中需重视环境污染新问题

发布者:环境学院   时间:2024-03-11 08:59:51  浏览:

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我国锂污染研究的提案。我国当前正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新能源发展势头迅速。目前我国供应了全球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设备,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业不断壮大。不过,江桂斌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发展新能源对于实现碳中和非常关键,但也要防范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

作为新能源的配套产业,我国的储能产业发展非常迅猛,极大提升了对锂资源的需求。江桂斌表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锂矿开采、冶炼、产品制造、废弃电池回收等环节容易造成锂的污染风险。而目前我国有关锂的环境赋存数据十分缺乏,环境浓度剂量下锂离子暴露和慢性效应缺乏深入研究,锂污染风险待破题。

例如,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且呈高速增长态势。以每辆新能源汽车消耗50公斤的碳酸锂为例,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消耗了超过100万吨的碳酸锂原料。

同时,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碳酸锂原料生产基地,智利、澳大利亚盛产的锂辉石,以及中国自产的锂云母都被运输到江西、四川等地集中冶炼提纯。据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40 年的全球锂需求量将达到 2020 年的 15 倍以上。未来,我国将在全球锂资源的生产端和使用端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锂矿开采、冶炼、产品制造、废弃电池回收等环节容易造成锂的污染风险,从而导致我国一些区域性锂浓度本底值的不断升高。“根据我们对江西锂冶炼工业区调研,锦江河水中锂浓度从上游背景值每升1微克急剧增加到下游每升100微克以上,表明我国区域性锂污染问题已经显现。”江桂斌说。

与此相对的是,他表示,目前我国有关锂的环境赋存数据十分缺乏,环境浓度剂量下锂离子暴露和慢性效应缺乏深入研究,人群通过饮用水锂暴露的风险日益增加。近期相关研究发现,环境相关浓度的锂离子不仅会影响植物、浮游动物、无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过量锂暴露也可引起人体多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紊乱,甚至可能影响孕妇及胎儿的健康。而目前主流水处理工艺对溶解态锂离子的去除率低于20%,处理能力非常有限。一些特定区域,如锂工业区及周边人群可能正在面临较高的锂暴露的风险。

为此,江桂斌建议,开展专项研究工作,摸清全国重点区域锂污染的基本状况;加强相关基础研究,评估锂污染的生态环境风险;严格源头管控,加强关键污染源锂排放控制。例如,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和排放标准,加快建立废旧锂电池回收体系,减少关键污染源的无序排放。对采矿、冶炼和废旧锂电池处置等过程涉及的废水废渣排放进行监测监管,明确污染处置的责任主体,出台有关锂污染防治技术开发的扶持政策,做好废水废渣处理处置和自来水净化技术储备。

2022年,江桂斌在“关于加强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提案中就强调我国大规模光伏发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他指出,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但随着我国新旧动能转换、能源结构转型进入深水区,在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同时,要做好可再生能源用地规模和性质研究。例如,2023年,我国光伏行业继装机规模连续10年位居全球之首,大规模光伏发电已经在全国很多地区铺开。但从全生命周期分析,光伏发电并非零碳排放、零污染,存在很多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需合理有序开发,积极防范新能源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江桂斌委员。冯丽妃摄

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803.shtm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7017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