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新教授工作室

陈建新教授工作室

陈建新教授工作室

日期:2021-05-25作者: 浏览量:

陈建新教授工作室简介

l 工作室成员介绍:

首席教授:

陈建新 研究员,博导,千人计划,红外探测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特聘专家,曾任美国Bell实验室研究员、美国Princeton大学研究教授和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研究员。

简介:

陈建新研究员1995年至2000年在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及多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2000年赴美国Bell实验室总部,师从被称为“分子束外延之父”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卓以和博士,2002年被提升为Bell实验室高级研究员,负责实验室固态源分子束外延和金属有机分子束外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在III-V化合物光电子器件方面获得一批世界水准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引用达到近1000次,其中单篇引用最高达180次。2009年回国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中波、长波II类超晶格红外焦平面器件。在半导体电子和光电子领域,如量子级联激光器、量子阱激光器、异质结晶体管、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等方面有长期的研究积累。目前主要从事InAs/GaSb II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及新型红外光电器件研究,包括材料与器件结构设计、外延生长、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

双聘教授:

陈凡胜 研究员,博导,九三学社上海市市委委员,红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天基红外极限探测总体技术研究,围绕红外目标极限探测技术、高精度定量化遥感探测技术、高精度几何定位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四个核心技术展开获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相关技术在智能机器视觉、无人机等空天目标探测、智能感知广域城市、地球大数据工程等民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中科院重大创新、装备预研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型号项目、中科院先导A项目子课题、基金委面上项目、JKW重点项目等共16项。目前担任卫星副总设计师、多个国家重大型号项目光学载荷项目负责人。相关研究成果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学术期刊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是国家级专家,中科院第四届青联常委,九三学生上海市委科普讲坛专家。


周易 研究员,博导,国家优青、JW科技委专家、173基础加强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人才计划。主要从事红外光电探测器和新型多维感知成像芯片的机理、设计、实现以及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量子结构红外光电器件的结构设计与器件实现;中红外片上集成光电子芯片;智能感知光电探测系统;基于表面微纳结构的多维度红外探测芯片研究。目前课题组在JKW项目的支持下,对新型多维红外探测芯片进行预先研究,研发了多款偏振集成等红外探测芯片,为新一代焦平面技术的发展注入新鲜力量。目前承担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重点基金、科技部重点专项、ZF预研、JW科技委主题项目等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在 Small、APL、SST、JVST等国际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


全职教师:

李潇雁 博士,博士后,长期从事天基高时敏红外探测及定位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三阶傅里叶基数模型的空间热变形定位误差表征及修正方法、基于几何纹理模式的异源影像控制点提取方法以及基于扫描补偿的长线列双向摆扫热像仪几何定位技术等,成功应用于我国G系列,H系列重大型号项目以及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卫星SDGSAT-1热像仪在轨几何定位任务。主持JKW基础基金项目1项,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科院先导A课题子课题1项,参与基金委面上项目、中科院先导A项目及多项重大型号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第一及通讯学术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担任国际遥感领域顶刊ISPRS,CV领域期刊TVC、IEEE TMA审稿人。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大恒光学奖学金优秀奖及第八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论文奖等荣誉。


博士后:

江林逸 博士后,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基高轨红外探测载荷几何定位及遥感数据定量化应用技术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红外光学载荷物像标定方法研究;基于多源控制点的天基红外载荷在轨几何定位研究;基于多层传感器联合的空间目标定位研究等,提出了基于恒星相对运动的地球静止相机在轨几何定标方法、基于局部测量外推的天基多模块拼接大面阵红外相机畸变校正方法等,成功应用于我国G系列、H系列重大型号项目。相关成果在Optics Express等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作为课题骨干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汪玲芳 博士后,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主要包括:基于微纳结构的多维度红外探测芯片研究;中红外光电集成芯片研究;基于微纳结构的新型光电器件研究;光子晶体微腔激光器的模式调控等。相关成果在 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 等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l 研究方向:

总体简介:

工作室以新型光电探测与成像研究中心为平台,面向空间高时敏光电探测技术、智能化标定技术、自主系统智能化检测识别技术以及中红外片上集成光电子芯片、量子结构光电材料与器件开展研究,探索新机理、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应用。与国内科研机构团队广泛合作,开展红外智能感知光电探测技术及其前沿应用的研究。通过人才培养、科教融合,服务于杭州市和浙江省的高等教育、研究研发以及高科技企业。

Ø 陈建新研究员:

在半导体电子和光电子领域,如量子级联激光器、量子阱激光器、异质结晶体管、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等方面有长期的研究积累。研究方向包括InAs/GaSb II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和新型红外光电器件研究,包括材料与器件结构设计、外延生长、器件制备及性能表征;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低维半导体材料与光电特性;基于表面微纳结构的新型红外光电器件研究。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引用达到近1000次,其中单篇引用最高达180次。

Ø 陈凡胜研究员:

致力于空间红外凝视型探测仪器的研制工作,在空间高时间分辨率光电载荷研制、数据处理方面有较深入研究。研究工作围绕红外目标极限探测技术、高精度定量化遥感探测技术、高精度几何定位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四个核心技术开展研究方向有:广域高时敏红外探测技术;新型红外光电探测与成像系统设计;红外天文探测技术;天基光电载荷极限定标技术;红外目标智能化检测与识别技术;遥感数据智能化处理及应用技术;多源数据融合及增强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处理技术。相关技术在智能机器视觉、无人机等空天目标探测、智能感知广域城市等民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学术期刊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

静止轨道光学载荷热变形定位误差校正方法

Ø 周易研究员:

主要从事超晶格红外光电探测器材料与器件的机理、设计、实现以及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量子结构红外光电器件的结构设计与器件实现;中红外片上集成光电子芯片;智能感知光电探测系统;基于表面微纳结构的多维度红外探测芯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 Small、Appl. Phys. Lett.、Semicond Sci & Tech、Optical Express、 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等期刊发表论文 50余篇。

Ø 李潇雁

研究方向为天基光电载荷智能化极限几何定位技术;遥感数据智能化处理及应用技术;视觉测量、定位及导航技术;红外弱小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红外天文数据智能化处理技术

基于几何纹理模式的热红外影像控制点提取方法

l 实验室条件:

工作室建有以下仪器设备:红外焦平面测试系统、lnGaAs工业相机、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半导体参数分析系统、面源黑体、腔式高温黑体、半导体激光器测试系统、高性能工作站等。可以开展以下相关研究:中红外激光器、中红外LED、半导体光致发光、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表征测试、空间遥感载荷极限几何定位技术、高精度定量化应用技术、目标智能化检测技术。

l 联系方式:

电话:0571-86087371

邮箱:

陈建新 jianxinchen@mail.sitp.ac.cn

陈凡胜 cfs@mail.sitp.ac.cn

周易 zhouyi@mail.sitp.ac.cn

李潇雁 lixiaoyan@ucas.ac.cn

网站:http://hias.ucas.ac.cn/wlgd/kyjg/xygd/cjxjsgzs.htm